气体检测报警仪是保障工业生产、危化品作业、地下管网维护等场景安全的重要设备,其使用细节直接影响检测准确性和响应及时性。以下从设备选型、安装规范、操作流程、维护要点及应急处理等方面展开详细说明。
一、设备选型与安装规范
1. 明确检测需求
- 根据作业环境选择检测气体类型(如可燃气体、有毒气体、氧气等),并确认量程范围。例如,甲烷检测需选择0-100%LEL(爆炸下限)量程,一氧化碳需覆盖0-1000ppm。
- 区分固定式(长期监测)与便携式(移动巡检)设备,固定式需具备防爆认证(如Ex d IIC T6),便携式应轻便且续航时间长。
2. 安装位置优化
- 高度要求:可燃气体密度小于空气(如甲烷)时,检测仪应安装在高处(距顶棚30cm内);有毒气体(如氯气)密度大时,安装在低处(距地面30cm内)。
- 避开干扰源:远离通风口、空调出风口、蒸汽管道等气流干扰区域,且需远离强电磁场(如变频器、电机)。
- 多探头布局:大型车间或复杂空间需多点布设,确保无检测盲区。
二、使用前准备与校准
1. 开机预热与自检
- 固定式设备通电后需预热10-30分钟,待传感器稳定后方可校准;便携式设备开机后检查电量、传感器状态及报警功能。
- 执行自检程序(如嗅觉测试),确保蜂鸣器、振动器、屏幕显示正常。
2. 校准操作
- 零点校准:在洁净空气中(零气体环境)进行,消除背景误差。例如,氧气检测仪需在20.9% O₂环境中校准零点。
- 量程校准:使用标准气体(如50% LEL甲烷、100ppm CO)标定传感器,误差需控制在±5%以内。
- 频率要求:高精度场景(如制药实验室)每周校准一次,工业现场每月至少一次。
三、日常操作与监控
1. 实时数据读取
- 固定式设备通过主机面板或远程平台(如SCADA系统)监控浓度值;便携式设备需实时查看屏幕数值及报警状态。
- 记录数据日志(如时间、气体浓度、报警事件),部分机型支持蓝牙/WiFi传输至移动端。
2. 报警响应机制
- 一级预警:浓度达10%-20% LEL或毒性阈值时,触发声光报警,需排查泄漏源并通风。
- 二级警报:浓度达50% LEL或超限值时,联动强制排风、切断电源等应急措施,人员立即撤离。
- 报警复位:排除隐患后,按下复位键或自动复位(需手动确认环境安全)。
四、维护与故障处理
1. 传感器维护
- 催化燃烧式传感器(测可燃气体)每1-2年更换,电化学传感器(测CO、H₂S等)每6-12个月更换,PID(光离子)传感器需清洁镜头。
- 避免传感器暴露于高浓度气体中(如直接对准泄漏点),防止“中毒”失效。
2. 设备清洁
- 定期擦拭外壳及进气口,使用无尘布和酒精,禁用水或有机溶剂。
- 检查防水防尘等级(如IP65),确保密封圈完好。
3. 常见故障处理
- 误报警:检查环境是否存在干扰气体(如油烟、雾霾),或传感器老化。
- 无显示/报警:排查电源、传感器连接线及主板故障。
- 数据漂移:重新校准或更换传感器。
五、特殊场景使用注意事项
1. 密闭空间作业
- 优先使用便携式复合气体检测仪(含氧气、可燃气体、CO、H₂S等),进入前测试气体浓度,设定连续监测模式。
- 结合机械通风或呼吸器,避免单一依赖报警仪。
2. 高湿/腐蚀性环境
- 选择防护等级高(如IP67)的设备,传感器头加装不锈钢过滤膜,定期清理冷凝水。
3. 防爆区域使用
- 固定式设备需接地良好,线路穿防爆管;便携式设备应具备本质安全型电路。
六、安全规范与责任
1. 定期演练:组织人员熟悉报警仪操作、报警响应流程及逃生路线。
2. 台账管理:记录校准时间、维护内容、更换部件等信息,便于追溯。
3. 合规性检查:确保设备符合GB 12341-2010《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》等标准。